陈培永:重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

 

 
 

重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

 
 
 

 
 
 
 
 

摘  要:生活贫穷、没有财产不是无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只是特定历史阶段显示出来的经验现实。没有生产资料、从事雇佣劳动、处于相对贫困地位、代表历史走向才是无产阶级的本质特征。无产阶级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解决资产阶级历史使命完成后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无阶级差别的社会,它因此是一个还在生成中的、使阶级走向消亡的过渡性阶级。无产阶级的“无产”意味着未来理想社会没有私有财产,甚至没有财产之说,扬弃私有财产、消灭私有制,不是剥夺哪个人的财产,而是消灭这种制度,改变这种关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人。“无”因此也预示着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它是超越“有”之后的“无”,它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无有无不有。只有既遵循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又发挥阶级主体的政治行动,无产阶级能够才能够完成历史使命。

 
 

关键词:无产阶级;阶级;私有财产;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核心范畴,被认为是担负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的革命主体。但就是这个无产阶级在今天受到很大的误解和质疑,有观点认为,无产阶级是一个神话,是思想抽象的范畴,不具有现实性,纯粹是马克思出于人道主义、感情因素构造出来的。也有观点认为,无产阶级在历史上可能曾经出现过,但现在它已经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究竟是指谁?今天还存在无产阶级吗?无产阶级是否还值得信任?为什么它能承担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正本清源,根据时代变化重新理解无产阶级,以回应这些质疑。

 
 
 

一、在今天谁是无产阶级?

 
 
 

很多人一想到无产阶级,就想到“没有财产的阶级”,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所受苦难最深的人,靠工资生活的体力劳动者。这种理解,并不是没有一定的背景支撑。“无产阶级”(proletariat)一词最早在古罗马就已经出现,当时就是指在社会上最贫穷、地位最下等的群体。马克思曾经在这个意义上指出,封建社会也有自己的无产阶级,那就是农奴等级。只是,马克思、恩格斯当然不会如此使用无产阶级这个概念,而是借用了这个词并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无产阶级对他们而言是特指现代无产阶级,而不是在人类社会每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的底层劳动者和穷人、地位低下的人。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曾把无产阶级同奴隶、农奴、手工业者、工场手工业工人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无产阶级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才出现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上,恩格斯专门加了一个注,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概念做了明确界定:“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这个注释很明确地将无产阶级等同为现代雇佣工人阶级,即与资产阶级相对应的、依靠雇佣劳动为生的劳动者阶级。

问题是,既然无产阶级就是现代工人阶级,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不只使用工人阶级,为什么还要使用容易产生混淆的无产阶级呢?两个词确实有所区分,不能完全等同。一方面,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出现才出现的,是18世纪末开始才真正登上人类社会的历史舞台的,也只有从这时起,无产阶级才有可能与工人阶级相一致。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多用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无产阶级多用在哲学类或政治类文献中,作为特定的历史主体或政治主体。工人阶级更为经验现实化,更多具有经济学、社会学的意蕴,而无产阶级更为哲学化、抽象化,更多具有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的意蕴。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结合今天已经发生变化的现实,回答在这个时代谁是无产阶级的问题,应该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无产阶级是随着工业化运动而生成的没有自己独立生产资料的阶级。无产阶级不是各个时代天然就有的,它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是在工业运动兴起时才开始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德国无产阶级只是通过兴起的工业运动才开始形成;因为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贫民,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虽然不言而喻,自然形成的贫民和基督教日耳曼的农奴也正在逐渐跨入无产阶级的行列。”无产阶级是在社会急剧解体中产生的失去土地等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去为别人劳动的人,“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因此是判断无产阶级的根本标准。无产阶级中的“产”,不是财产之“产”,而是生产资料之“产”。不是说只要是贫民就是无产阶级,更不是说炒股票炒得一无所有了,就是无产阶级了,而是看他是否有独立的生产资料,是否可以自主决定生产属于自己的产品。无产阶级是与资产阶级对应的,而不是与有产的阶级或中产的阶级对应的。只是我们在今天理解无产阶级时,有时候并没有将其认定为现代工人阶级,反而把无产阶级从字面上理解为没有财产的、贫穷的阶级,导致出现理解误区,虽认同存在工人阶级却不认同存在无产阶级。

其二,无产阶级是主要依靠雇佣劳动作为自己收入源泉的劳动者阶级。如果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产阶级是资本的人格化,那么无产阶级就是劳动的人格化,是从事雇佣劳动、以工资为形式获取生活资料的劳动者。“是否从事雇佣劳动”因此是判断无产阶级的又一根本标准。在马克思那里,无产者是“劳动的动物”,是“既无资本又无地租,全靠劳动而且是靠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这个完全靠自己的劳动的说法在今天无疑会受到质疑,因为一些从事雇佣劳动的成员都很难说是完全依靠劳动获得收入,他们也通过投资的方式,通过购买股票基金、转租房子等获得资本的收益,参与到剩余价值的分配中。还有完全依靠劳动、作为劳动的动物的无产阶级吗?是否可以说无产阶级因获得资本收益而占有资产阶级的属性了?这种状况说明从本质上而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不是完全孤立、对立的,两者还存在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些资产阶级成员既要出资也得付出劳动一样,无产阶级虽主要依靠劳动也可以偶尔获得资本收益了,也说明了资本形态的复杂化已经导致阶级存在的复杂化,资本运作已经进入到让部分无产阶级享受资本收益、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时代。但只要现代生产方式依靠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支撑,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没有消亡,那主要依靠雇佣劳动获得收入源泉的无产阶级就还存在。

其三,无产阶级是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阶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描述中,无产阶级是“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是“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被划入到无产阶级的成员是最受压迫、歧视、奴役的苦难中的人们,他们受到绝对的不合理公正的对待,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精神生活没有实际内容。如此描述无产阶级,必然给我们带来无产阶级就是最为贫穷的、没有财产的那种人的印象。但必须记住,这是马克思针对当时社会背景经验观察到的结果,不是无产阶级的本质属性。无产阶级的形象不能因此而固定下来,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其工作和生活条件会不断提高,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生活贫穷、没有财产不是无产阶级的本质特征,而只是特定历史阶段显示出来的面貌,没有生产资料、从事雇佣劳动才是无产阶级的本质特征,不能因为没有生产资料与没有财产在历史特定阶段曾经一致,就认为无产阶级永远是一无所有的、受苦受难的阶级。今天的无产阶级已经不可与马克思时代的无产阶级同日而语了,不能只说无产阶级生活得如何悲惨,如何贫困。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能说明无产阶级就已经不再存在了。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财产,只要其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还是主要靠雇佣劳动而获得收入,那就还是无产阶级。只要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还是事实,只要不公平还是被公认的社会状况,无产阶级的存在就还是客观的,无产阶级的问题就还是问题。我们不能否认,相对于依靠资本和权力获得收入、财产的人,依靠雇佣劳动获得收入的无产阶级如何摆脱相对贫困还是当今社会的难题。

其四,无产阶级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革命激情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不能仅仅从经验层面来理解,它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工人阶级的不同点,从本质上就体现在其政治态度、革命精神上。无产阶级排除掉了那些在政治立场、道德价值上落后的社会成员,比如“流氓无产阶级”。“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流氓无产阶级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无产阶级,起不到积极作用的社会底层群体不算作无产阶级,这种理解实际上赋予了无产阶级以革命的政治特质。

无产阶级一定是代表着历史正能量、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主体力量,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具革命性的阶级。要成为马克思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界定,既有经验的观察,又有哲学的抽象,既有对其客观生存状况的描述,又有对其主体自觉意识的要求。这个无产阶级因此不是古已有之的,甚至不是今天所存在的,它是正在生成中的。只理解到历史上的无产者,只理解到今天的工人阶级,就没有理解无产阶级的全部。理想意义上的、充分成熟的无产阶级是一个有历史使命的阶级,是一直在生成中的阶级,是一旦生成其历史使命就告完成的阶级。一些人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力量而否定无产阶级,认为无产阶级根本没有这个力量,实际上没有意识到马克思赋予无产阶级主体的价值属性或精神属性,没有看到马克思对未来之人和对人类社会走向的信任。

 
 
 

二、无产阶级是干什么的?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强调:“问题不在于某个无产者或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暂时提出什么样的目标,问题在于无产阶级究竟是什么,无产阶级由于其身为无产阶级而不得不在历史上有所作为。它的目标和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在它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组织中明显地、无可更改地预示出来了。”重要的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为、它的终极目标和历史使命,如果不理解无产阶级的这一历史使命,也就无法理解无产阶级本身。无产阶级在历史舞台上出场究竟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今天能否从根本上接受无产阶级,能否不再以异样的眼光和观念去看待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其实是解决资产阶级历史使命完成后遗留下来的问题的。我们因此需要补充一句,不理解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无法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每一个阶级的出场都不是没有价值的,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直以来的对手,资产阶级其实并没有被完全否定,这一点必须强调。在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受到严重误解的今天,有必要有所保留地为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正名,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其进行一味批判,会阻碍我们看清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专门强调,“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他们还画龙点睛地强调了它的革命性,比如它战胜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产阶级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个人财富的增长,终结了以宗教或神秘化来维系的政治权力统治,赋予了每个社会成员以平等的人权和公民权,从政治法律上保障每个人都享有自由权以及各种政治权利。资产阶级所完成的历史使命被马克思称为“政治解放”。这确实是一种解放,是历史的进步,是不得不承认的资产阶级的贡献。但是,这种解放是不全面的,带来的只是资本的人格化即资产阶级少数人的解放,大多数人仅仅是在政治领域获得了解放,在政治国家层面上作为公民人人平等,在物质生产关系领域则作为劳动力与资本的所有者存在天壤之别,他们只是拥有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而实际上却无法真正享受自由和财产。更大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统治的历史阶段,各行各业的人成为商品、货币、资本的奴隶,人与人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

无产阶级要完成的使命,是在资产阶级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政治解放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解放意味着要实现大部分人或绝大多数人的解放。这是它区别于以前一切阶级所进行的革命的重要表征,“以往的一切革命,结果都是某一阶级的统治被另一阶级的统治所排挤;但是,以往的一切统治阶级,对被统治的人民群众而言,都只是区区少数。”无产阶级要努力追求的不是某个阶级的社会成员的解放,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解放。它本身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阶级,而是一个使阶级走向消亡的过渡性阶级。它担负着消灭阶级的历史使命,要实现的是无阶级或无阶级差别的社会,它要让人与人之间不再有等级制,不再有阶级制,它要让人不再被打上某个阶级的烙印。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事业虽然直接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但通往的却是整个社会中的人的解放、所有社会成员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人的解放因此是同一个目标。

无产阶级所要完成的使命,还意味着要实现人在社会所有领域的解放。资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政治解放会掩盖人类社会面对的新的问题,即存在于市民社会领域(作为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的问题。资本所主导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真正问题一定在物质生产关系领域、在市民社会领域,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要从政治国家批判走向市民社会批判、从法哲学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因。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政治领域的解放实际上是与物质生产关系领域的自私自利、经济剥夺、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等问题并行的,只要求政治解放是不够的,必须要求一切领域的解放。只摆脱政治领域的奴役是不够的,必须摆脱一切领域的奴役。人只获得政治权利是不够的,必须要求其他方面的一切权利。人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不能仅有政治生活、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必须有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的自由不能仅仅是政治领域的自由,在物质生产中的被剥削、被奴役,在思想观念上的受控制、受支配,实际上早就注定了人的自由的无法实现。

无产阶级要实现人在所有领域的解放,归根结底是要使人类社会从资本主导的历史阶段中走出来,进入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阶段。有必要在此强调的是无产阶级和私有财产的问题,无产阶级必然要以消灭私有财产为目标。“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不得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得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财产。”共产主义要扬弃私有财产,要消灭私有制,这在今天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也是无产阶级事业受到质疑、遇到挑战的原因之所在。实际上,扬弃私有财产、消灭私有制,不是剥夺哪个人的财产,而是消灭这种制度,消除这种关系。私有财产是一种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对立的关系,因为存在私有财产,就说明有有产者,也有无产者,就说明存在着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关系。而只要人把获得更多的财富、占有更多的财产当成生命的目的本身,只要人把财产或财富当成支配别人的权力,人就会被这种外在的物的力量所控制,人就注定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主导者。

扬弃私有财产,也就是使人摆脱物的控制,摆脱人手的产物对人的统治。“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扬弃私有财产不是要消灭它的存在,而是改变私有财产的存在方式,使之成为人的劳动现实化的积极确证,为人性的充实与提高创造条件,防止人类社会进入到一部分人以一部分人为敌的状态,人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统治,人被自己创造的物所奴役。共产主义因此不能理解成“共产”,不能理解成共同占有、共同分享财产,而应理解成“无产”,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财产。无产阶级的无产不仅是没有生产资料的意思,还意味着最终将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财产之说的意思。

问题就在于,没有财产能否可能?这其实正好触碰到这个时代我们的基本思维观念。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概念其实是在启发我们,我们要敢于想象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之后的社会状况,社会将彻底摆脱物的缺乏,人再将物占为己有将变得没有必要。物不再以个人的、少数人的甚至多数人的财产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不去试图占有物,物实际上就归每个人所有。这似乎是新的不可能性,新的非现实性,但却一定是社会发展的未来目标。无产阶级不再为了私有财产或者为了财产而活,它不会为了有财产而被奴役、被侮辱。“无”因此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无是超越“有”之后的“无”,它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无有无不有。因此,无产阶级不仅是历史的产物,还是未来的走向,不仅是人真正为人的必经阶段,也是作为类存在的人的总体发展方向。

无产阶级是终结私有财产因而也解放自身、解放人的阶级,私有财产的消灭也标志着无产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在获得胜利时,无论如何绝不会因此成为社会的绝对方面,因为它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对立面才能获得胜利。到那时,无产阶级本身以及制约着它的对立面——私有财产都会消失。”无产阶级不会永恒的存在,而有个消亡的过程。无产阶级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也就是其消灭的时候。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哲学的消亡和无产阶级消亡的问题。马克思写道,“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将会消灭,无产阶级也会消灭,消灭哲学与消灭无产阶级是同一个过程。

消灭哲学的过程也就是哲学理念不断成为现实的过程,就是世界现实的缺陷不断被消灭的过程。哲学消灭,世界不再残缺,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实现,无产阶级当然也就消失了。无产阶级自身的消灭过程,就是人类自身不断成熟的过程。无产阶级的消灭,说明人们摆脱了枷锁,人与人之间不再存在奴役、压迫、剥削、侮辱,那种致力于人的解放的哲学因此也就消灭了。哲学的消灭和无产阶级的消灭确实有理想的色彩,但它反应的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历程。当我们一直在向越来越好的未来发展时,更多的人将拥有更多的政治权利,能够参与政治事务中,获得了高层次的生活,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这其实正是马克思期盼的未来,其实也正是哲学消灭和无产阶级消灭的过程。

 
 
 

三、无产阶级凭什么行?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坚持的史观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英雄史观,所选择的言说对象都是政治领袖、天才人物、王侯将相、英雄好汉,马克思的哲学扭转了航向,不再聚焦于“哲学王”“君主”“圣贤”“精英”等少数人物,而是发现了对很多人来说名不见经传、对很多思想家来说是无知、野蛮、可怜形象的无产阶级,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充分信任他们的力量。就凭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就已经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但是,在哲学上宣称无产阶级的使命是一回事,在现实层面上让人相信无产阶级的力量是另外一回事。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回应的挑战是,无产阶级凭什么行?无产阶级凭什么能够承担历史使命完成人的解放的重任?无产阶级在今天难道不是已经被资本主义同化了吗,它哪里还有一种追求革命和解放的激情?无产阶级使命的预言是否是马克思最大的败笔?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人认为无产阶级能行?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著作中找到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无产阶级是社会的最底层,它只有让所有的阶级都获得解放,才能够让自己获得解放,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如果不能彻底解脱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没办法获得解放。无产阶级的特殊利益与人类普遍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承担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其二,无产阶级是“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是不能享受社会福利的、被排斥社会之外的阶级,它被无法回避的、无法掩饰的、不可抗拒的贫困和痛苦逼迫,它一无所有,才能无所畏惧,才能够鼓起勇气宣布“我算不了什么,但我必须主宰一切”。其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不同阶级之间都遭遇到同样的异化状况,“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样表现了人的自我异化。但是,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幸福,感到自己被确证,它认为异化是它自己的力量所在,并在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消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无产阶级必然滋生变革的意识,生成最彻底的革命激情,反对现有阶级的统治,消灭他们面临的生存条件。

给出的这些理由,显然不会解答一些人的质疑,他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因此就最为革命吗?无产阶级被带上彻底的枷锁因此就能够承担普遍的人的解放使命?如果仅仅因为无产阶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最严重,就能形成强烈的革命意识和阶级意识,承担人的解放的使命,那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无产阶级生活条件的改善,这是否意味着无产阶级就失去了变革现实社会的革命精神,是否就意味着它就不能再承担这个使命了?

如今的无产阶级已经不可与马克思那个时代的无产阶级同日而语,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已经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但质疑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观点恰恰忘掉了,这种状况的出现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所激发出来的无产阶级抗争的结果,正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让作为大多数劳动者追求到了更多的权利,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天无产阶级追求革命和解放精神的程度是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些成员乐于享受业已得到改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没有变化的而且还在发挥作用的仍然是马克思的那个基本逻辑,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社会成员的抗争依然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马克思很明白,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一定是占社会大多数的、从事劳动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的公平不是靠呼吁、靠呐喊来实现的,只有有了自觉的阶级意识,展开阶级的整体行动,显示出强大的阶级力量,那个处于弱势的、受支配的阶级才会获得公平的机会,其诉求才会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整个人类社会才能够获得更大程度的进步和解放。

马克思并不否定无产阶级自身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他虽然相信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无产阶级最终完成历史使命的过程注定是艰难的过程、缓慢的过程。无产阶级要能行,它还需要在革命和斗争的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完善自身,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过程因此也就是使自身完善的过程,它只有在自身完善的时候才能最终完成历史使命。这一点卢卡奇曾专门写道:“无产阶级只有扬弃自身,只有把它的阶级斗争进行到底,实现无阶级社会,才能完善自身。为了这样一个社会而进行的斗争(连无产阶级专政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不仅是和外部敌人,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且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和自身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对它的阶级意识的破坏和腐蚀的影响的斗争。只有当无产阶级克服了这些影响,它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

马克思并没有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随时都行,无产阶级不仅是一种充满激情的革命力量,而且还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生成的历史主体,它要完成它的使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创造物质条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如果不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不解决生产关系理顺的问题,如果不能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扬弃私有财产,那就注定不可能消灭阶级、解决阶级问题,无产阶级也就注定不可能完成历史使命。也就是说,只有遵循人类解放的历史发展规律,无产阶级才能行。

尊重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还要与发挥阶级主体的政治行动结合起来。这种无产阶级主体的政治行动曾被马克思称为“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也是马克思为无产阶级政党所设计的具体的政治策略。一个阶级要取得统治,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无产阶级也不能例外。无产阶级专政一旦提出,就容易引起误解,其实专政是无产阶级斗争追求的直接目标,没有专政,所有的理想都注定是美好想象,不能成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的理想抱负就无法实现。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说明马克思不仅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在思考,他也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在思考。无产阶级专政当然不是目的,如果以阶级专政为目的,那就还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只是作为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无产阶级进行无产阶级专政,将促使生产资料摆脱资本属性而获得社会性,促使联合起来的个人掌管没有政治性质的公共权力,在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时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从而也消灭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因此要努力的方向是社会成员共同分享政治权力,共同支配生产资料,决定生产过程,分配劳动产品,最终通往阶级差别的消失。

无产阶级凭什么行,归根结底不是某个阶级行,而是人自己行。马克思相信人本身。无产阶级是劳动者阶级,是劳动的人格化,只可惜,这里的劳动不是证明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而是被资本所支配的、控制的雇佣劳动或异化劳动。人类社会本无资本,它只是人的劳动在自然界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服务于人的工具,但它一旦生成,却成为了制约劳动的力量,成为可以购买作为劳动力的人的东西,它还将人区分出资本者和劳动者,让劳动者受到剥削、压迫、支配、奴役,让所有的人(也包括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都处在异化的生活中。无产阶级解放要消灭的是资本对人的统治,消灭的是雇佣劳动、异化劳动,让劳动回归人的自主的、生命的活动,让所有的人在非异化的劳动中获得解放。无产阶级的使命是让人的劳动回归于人自身,是人真正成为人。无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标志着人的劳动的胜利。无产阶级是劳动者的解放,也是人的解放。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将永远不会明白马克思赋予的无产阶级的使命,也不会明白这种使命凭什么能够完成。虽然这个理想不可能马上实现,但马克思至少提出了可以努力的方向,那就是提高劳动主体的地位,使其在工作环境上大大改善,在财富分配上获得更多的份额,在精神层面上更有尊严,在权益权利上更有保障。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寄予了厚望,不吝惜用最美好的词汇来形容它,因为他知道,再伟大的思想,如果没有激发出来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力量,就注定不可能化为实践。现实实践中的矛盾只能用现实的武器来解决,哲学毕竟是理论,本身不是直面现实的现实性运动,哲学的使命不是哲学自己可以完成的,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仍需特定的主体力量。哲学与无产阶级因此都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哲学提供理性和智慧,无产阶级提供激情和勇气,它是物质力量、现实的力量,共同服务于人的解放。哲学把无产阶级作为物质武器,依靠无产阶级来真正把握它的理论旨趣、它的终极关怀、它的解放图景,把它转化为实践;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精神武器,依靠哲学唤醒自己的阶级意识,形成自己的阶级力量,激发自己的阶级行动。一个精神武器,一个物质武器,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将共同缔造一个新世界,这是一个宣言,也是一个预言。在这个未来的新世界中,马克思的哲学和无产阶级将完成历史使命,光荣地退出历史舞台。

原载《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4期

相关链接

陈培永: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陈培永:重思马克思的“人民”概念
世马来啦!陈培永老师带你读《共产党宣言》
陈培永:以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好伟大社会革命
陈培永: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在中国
陈培永:“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特质、架构与发展
陈培永:重解马克思的“中产阶级”概念
陈培永:重解马克思的“个人”和“自由”概念
陈培永: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
陈培永:全面深化改革中  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
陈培永:“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  ——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
陈培永: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新的  伟大革命”这个论断
陈培永: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

 

BetWay体育首页登录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